刊名:光学精密工程
曾用名:光学机械
主办: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主管:中国科学院
ISSN:1004-924X
CN:22-1198/TH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1.761255
数据库收录:
文摘杂志;北大核心期刊(2004版);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北大核心期刊(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北大核心期刊(2017版);化学文摘(网络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1-2012);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3-2014);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5-2016);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7-2018);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9-2020);工程索引;哥白尼索引;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文摘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分类:仪器仪表工业
期刊热词:
现代应用光学
“现在是青年科技人才大干一场的最好时机。”孟庆宇说。当下,长春光机所空间光学研究三部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正在向巡天望远镜发起挑战。在向深空探测不断迈进的求索路上,一批批长春“光机人”加入其中,为世界打开一扇扇能看到星辰大海的窗。
为让更多年轻人在重大项目中得到淬炼,长春光机所在每次攻坚克难中,都在参与研发的人员中设置年龄梯队,其中有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也有刚入职的新人和研究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为人才事业发展按下了快进键,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鼓励青年潜心研究、甘坐冷板凳,勇于攻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重大问题。
近年来,长春光机所还设立面向青年科技人才的“曙光”和“旭光”人才培养计划,以及ABC类特殊青年奖励计划,不断提高对青年人才的经费和资源支持力度。
在论证阶段,团队自我否定了数版设计方案,才最终确定了指标最佳、性能最优的研制方案。由于每隔两年才会有一次火星冲日,也就是火星探测器的发射窗口,如果错过,又要再等两年。2016年立项后,研发团队就进入了“作战状态”。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培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国家等不起,谁也不愿做那个给队伍拖后腿的人。”孟庆宇说,时间紧、任务重,为按时且高质量完成任务,火星高分相机团队制订了细化到每一天的研制任务时间表。为了保证进度,团队几乎全年无休。
董吉洪说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1995年刚到长春光机所工作时,他的研究方向是光电领域。在老一辈科学家和院士的培养下,董吉洪从科研新人成长为一个个国家重大项目的把关人。
火星高分相机团队由30多人组成,平均年龄只有35岁。“火星探测距离遥远,环境条件苛刻,有太多的未知性。在探测资源条件严重受限的情况下,要实现火星高分相机的高性能,有诸多难点与挑战。”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副研究员、火星高分相机副主任设计师孟庆宇说。
2020年7月23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火星高分相机是火星环绕器上的重要载荷之一。截至今年2月,火星高分相机已获取超过270G的原始数据,这些图像数据将为我国开展火星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研制过程中,体力和脑力的消耗都不值一提。”负责火星高分相机产品“六性”的设计师王严说,最大的压力来自肩上的责任。
孟庆宇就是在这样的培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2012年,孟庆宇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入职长春光机所,就参与到火星高分相机项目中,成为光学系统的设计师,在工作中边干、边学、边请教。10年里,孟庆宇从主管设计师成长为副主任设计师,从参与项目到牵头论证和研制项目。
“在光机所,攻克的一次次航天和深空探测难题、取得的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靠的是航天精神的一代代传承。”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空间光学研究三部主任董吉洪说。
从地球发出的指令到达“天问一号”需要约10分钟,而研制火星高分相机的路走了近10年。
如今,董吉洪是部门年轻人的“肩膀”,是大家的主心骨。为年轻人指点迷津、提供资源和平台,引荐其他老专家,是董吉洪的乐事。
“不敢也不能懈怠。”担任火星高分相机地面检测的设计师姬琪已在光机一线奋战20年。2020年,在火星探测器发射前4个月,他就前往发射场进行火星高分相机的调试,不能随时返回长春。而与他同在长春光机所工作的的妻子当时正在孕期,需要照料,但她深知这份工作的重大意义,全力支持姬琪。这一年,姬琪双喜临门:圆满完成火星高分相机的发射任务,迎来了女儿的出生。为纪念这段经历,他还专门给孩子的名字取了一个“星”字。
在空间光学研究三部,多处标示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作为中国第一台火星高分辨率相机,它的实力不容小觑。它能在距离目标265公里处实现0.5米像元分辨率的光学成像。团队研发人员形容,这好比站在长春市中心观看沈阳市中心的一台轿车,可以分辨出是三厢车还是两厢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这些铿锵有力的表述,让收看直播的“光机人”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文章来源:《光学精密工程》 网址: http://www.gxjmgc.cn/zonghexinwen/2022/1021/968.html
光学精密工程投稿 | 光学精密工程编辑部| 光学精密工程版面费 | 光学精密工程论文发表 | 光学精密工程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光学精密工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